文化网首页|新闻|宣教|文化|文学|摄影|文明|多媒体|年鉴
欢迎您来到企业文化网!登录|注册

返回目录上一篇下一篇

【乡心故园】闹元宵

当夜幕刚刚拉下,烟花爆竹声便开始此起彼伏,从四面八方响彻耳膜,这方唱罢那家登场,这在如今对鞭炮有所禁忌的城市生活中,此等盛况恐怕唯有在春节、元宵这样的传统大节之日才能享受。今日便是元宵。

在那盛开如菊的烟花烂漫中,我逐忆起故乡的元宵。

俗话说“闹元宵”,故乡的元宵当然也是热热闹闹的,直闹得一年风调雨顺、红红火火。这故乡元宵节的“闹”中以闹花灯为特有习俗。从农历正月初十开始,每到傍晚时分,全镇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红灯高挂,围堵观看滚龙灯、蚌蛤灯、狮子灯、彩龙船、高脚灯的人流如潮水一般涌来涌去。那时,镇上唯一的中学里有一支“花灯队”,而父亲就在那里执教,于是我得以能经常见到一些用过的或布制或纸糊的七彩灯具,更增添了我对“花灯”的向往。

我最喜欢看的是那漂亮的蚌蛤灯。出灯那天,我们一家早早吃罢晚饭,等父母上好灯,即将两只点燃的大烛插在沙罐里,便与姐姐一起跟着人流去追随花灯的足迹。这种灯一般只有两人表演,优美欢快的乐曲伴着渔翁妙趣横生的动作和不断变化的节奏,美丽的蚌蛤精在蚌壳的一开一合中忽隐忽现,让人遐想起生活在东海龙宫里的生灵们。

而最受各家各户欢迎的花灯当属“滚龙灯”。一入正月,镇上便分头组建“龙灯队”,一般有三支,其中以渔业龙灯队最为出彩,他们常年水上作业,到了冬季渔闲时间,他们有的是时间训练,所以个个都把龙把手舞得像团花一样。首先由组织者挨家挨户发函,愿意接龙的就在函上签上字,然后从初十开始,“样龙”于接灯主户家屋前屋后转一圈,最后在主人家堂前“喝彩”,彩词要根据不同的对像,鲜明表达祝福、吉利的语意,以讨得主人欢喜,然后将主人事先压在糕点下的“红包”连同糕点一并收于礼袋,主人家则以大挂的爆竹迎送,并由此开始了一年的期待,期待着“龙”的进门给自家带来的吉祥与如意。终于到了元宵之夜,三支龙灯队分片区开始活动,各家接灯主早早收拾好碗筷,开始准备接龙的爆竹。这个时候孩子们腿跑得最欢,一趟一趟地把爆竹搬运过来,然后拆开一串串地绕在竹竿头上,一来方便点炮,二来爆竹不容易扯断。爆竹的多少标志着主人家的经济状况,有钱的五六十串都有可能,一般的家庭则十到二十串不等。有住在一起的几户人家就会商量着联合起来,谁家盯龙头,谁家负责把炮放龙身,又是谁家守着龙尾,这方响罢那家登场,这样,“龙”舞的时间就长了。在舞龙过程中最耐看的看长时间追围着撑龙人往其赤背上燃放爆竹,喷射焰火。

记忆中,我见过的最壮观的一次是八岁那年在当时效益最好的单位――水产站的广场上看到的场面:十三个撑龙手皆赤着上身,不畏严寒,在急促的隆隆鼓声中飞舞着手中燃着明烛的龙灯,街道两边有人拿着长竹杆专司燃放爆竹。我和小伙伴们从家搬来了长条凳,站在凳子上就不怕人挡住视线,眼前火花四溅,铿锵的鼓声、爆竹的“噼啪”声震天,七彩长龙紧咬龙珠,腾云驾雾,出神入化。火光中,迎来了人们的欢欣喜悦,也映亮了我们激动得通红的小脸。此时的广场,硝烟滚滚,夜空像被浓雾笼罩着。在长达半个小时的“舞龙”过程中,不时有那青壮年将大量爆竹,硝焰筒对准撑龙人背上,因龙尾容易捕捉,挨的爆竹也最多。那时候总是很纳闷:舞龙的人怎么就不怕烧?其实,他们哪一个的背部不是被灼烧得青一块紫一块,但是仍振作精神坚持到底,一定到接灯主热闹尽兴为止。据父辈人说,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曾有过龙灯走后,地面堆积的爆竹屑有一尺多厚的壮观场面,真是难以置信。
 

返回目录上一篇下一篇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