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网首页|新闻|宣教|文化|文学|摄影|文明|多媒体|年鉴
欢迎您来到企业文化网!登录|注册

返回目录上一篇下一篇

写在后面的话

如果生命是一条慢慢流动的长河,那么四十岁就像是这条河的中游,回首上游,它一路奔腾急涌,遥望下游,它水面宁静平缓无波……

近来,我总想定格这样一幅画面。我住的小区距离车站非常近,每天清晨六点十分,我准时推开女儿房间的门喊她起床。这时候,一抬头就能看见窗外的灰蒙,且准时会有一趟列车通过。车窗透出暖暖的灯光像一条出世长龙划破黎明前的黑暗,车轮与轨道碰撞的尖锐叫声拉响了一天匆匆步履的警笛。

梦中人没醒,我却分明看到昏暗车内的白昼。男人、女人、大人和小孩,他们风雨兼程,因为旅途的交集而走到了一起,成为一个临时的集体,在一个完全袒露着的相对拥挤的空间里吃饭、睡觉、走路。他们既像一家人一样空间共享,又不像一家人那么坦诚放松,你不必也无法顾及自己吃饭的样子、睡觉的姿势,你必须容忍别人打呼噜,也可能遭遇汗臭、脚臭的熏染,附带旁听耳边的呱哒声,运气好的话,当然也可能遇上几个有趣的人或事。这里,夜晚可以如白昼,白昼里又可当夜晚。反正,车轮总在滚滚,人们总在忙碌,走走停停,上上下下。

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出差,我便貌似喜欢上了这样不断变化视线的日子。轨道与车轮的碰撞,像极了伴随生活中的各种摩擦,听着此起彼伏的“咣当,咣当……”声,思绪也随之蔓延开来。人生就像是坐着列车旅行,有相聚有别离,短暂的停留是为了下一次出发。车箱这种弹丸之地浓缩了人生百相,昨天、今天;这里、那里;分离、再见;相识、相聚;容忍、厌恶;漠然、欣喜……虽然少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旅行,但去过一些地方,走过一些城市,写过《生活可以在路上》、《认识城市》等随笔,每次在一个酒店住下,都会有一种新鲜的感受。旅行,帮我认知世界、感知生活,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情感,对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旅行感同深受。

开始想写点东西应该是从95年起。当年,在鄱阳湖边那个古老小镇,我的作文曾一度是老师朗读的范本。初三时,在语文老师和父亲的辅导下,我在《小星星》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处女作。之后,在合肥铁路工程学校曾代表学校参加过安徽省中等专业学校的作文比赛。所谓文学情愫的亮点仅此而已,实在算不上吹嘘之本。参加工作后,“三点一线”式的单调生活消磨着青春,尚存的是业余坚持与《读者》相伴。调到厂办公室后,我接触的东西逐渐多而杂起来,局办刊物《铁道建设》、《铁四工运》中那一篇篇鲜活的、朴实的文章,让我看得更远,想得更多,心下那份久远的热情有所萌生。当时有感于一个同学的意外离世而试着写了篇体会,一个月后在《铁四工运》发表,这让我倍受鼓舞。95年5月,我作为基层团干代表参加了局第七届团代会,且正值公司职工、全国劳模陈新胜载誉归来,我荣幸地代表全局团员青年向劳模英雄献花。当我站在劳模身边,目睹大家争相要劳模签字的情景,内心也被深深地感动。一星期后,《劳模和代表在一起》发表在《铁道建设》报上,和文字同时刊发的那张由许国部长拍摄的照片由此成为经典。我一直记得,这篇小小的特写是陶兆田老师指导并编辑的(多年后,在一家不起眼的理发店里,陶老师竟然能在满脑卷发器的空隙中发现我的存在,这种不期而遇着实让人欣喜)。之后,便有《话说朋友》、《小小梳妆台》、《小火花》、《红彤彤的枸杞》等相继发表于局内报刊杂志上。我把这些小豆腐块剪下来夹在影集里做成“文集”,并在扉页上用行书工整地写道:“写作是心灵的独白和净化,有点苦,有点累,但还是要坚持下去。”现在看来,虽然显得有点幼稚,而且并不多产,但当时的确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因为这些小小的豆腐块,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编辑老师们每年都会寄来一张贺卡,给予了我莫大的鼓励。也因为这些小小的豆腐块,我成为了公司一名骨干通讯员,更多的人认识了我,我也结识了很多朋友,生活由此变得多彩。

若干年后,我调到了宣传部门工作。相对专业、丰富、紧张、新奇的工作氛围,让我有了一种来之恨晚的感觉,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我才真正把写字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每天都在“蜘蛛结网”的状态中累并快乐着。在担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和电视台主播期间,撰写了一些有关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文章和新闻稿件。当然,在服务企业的同时,也记录下了一些和工作、生活有关的散文随笔,本书收录的大部分均出自此时。5年的企业记者工作经历终究是我难以释怀的一段记忆。这个时期,我不仅收获了自己生活的乐趣,而且与同仁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永远记得“同事一时,朋友一生”这句话以及说这句话的人,并在之后的工作中一一传达给来到部门的年青同事们。这个时期,我要感谢amao,这位坚强、勤奋、个性的女子带给我很多的思考,她总能在思维模糊的时候点破事物真谛,或者在徘徊的时候给你坚持的理由。在她的勤奋与执着里,我看到了自己的惰性。那时候,我们是搭档,一起做电视,自编自导、自已播音、自己制作,乐此不疲,我们又是朋友,曾经在严肃的会议上悄悄地用笔在纸上传递内心的声音,她一句我一句。这种感觉真让人怀念,我同意她后来描述我们的关系用的一个词叫“默契”。这个时期,我采访过一些人和一些事,有的是纯工作上的,有的则是发自内心的。在我们的生命中,在我们看得见的身边,总有一些真实的故事让人感动而难以忘怀,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中默默无闻,却包容着一颗火热的爱企爱家情怀,或是在简陋、单调、平淡的工地生活中,总能跳动着思想的火花。曾经写过工地一对恩爱伉俪,结婚时因为条件限制,新房是工地探亲房,被褥是将两个人用的合到一起,唯独新添置了一对“双人枕”。若干年后,在一个偶然的时间,故事的男主人竟然又提起了这篇文章,在我感到意外的同时,顿然觉得人所看重的精神层面的一些东西真的可以永恒,也从中体会到即便是最简朴的文字也可以散发金子的价值。

我在《话说朋友》里表达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只有三样东西是属于自己的,那就是身体、知识和朋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知识是自己赖以生存的技能,那朋友是什么呢?朋友是镜子,能发现并发扬自己的优点,找到并改进自己的缺点。这些年来,我的生活不乏朋友的鼓励。一次聊天,朋友说:你一直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这个世界是纯粹的,是理想化的,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此话犹如醍醐灌顶。我有吗?真的是这样吗?我低头叩问自己。与其说是这样,不如说我希望如此。

事实上,我崇尚简单,累并快乐着。我希望吃饭简单、做人简单、婚姻简单……国人做一顿饭从采买、摘拾、烹炒、炖煮,到喝酒、吃罢,算算得多长时间呀,广东女人煲个汤要花一天的时间,做一个色香味俱全的菜要加N种作料,经过N道程序。我不喜欢,但有人喜欢。我以为,生活中的所有纠结,基本缘于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比如食品安全问题,这是起码的人权,为什么会层出不穷地发生苏丹红、发霉月饼、假鸡蛋、毒胶囊等那么多事件,国人的身体健康在利益熏心的博弈中被忽视、被扼杀。比如扶起摔倒的老太太,我们是文明古国,敬老爱幼是传统美德,何以引起舆论的百般讨论?比如但也辨别不出来说不真切到底是什么味道了。比如做事,简单地说,只要保质保量地把事做好就行了,但事实上可能有人觉得没回报没必要,可能有人认为你故意抢风头,也可能有人会对你的成绩暗生妒忌等等。因为人为地复杂化,可能会丢失生命中最宝贵的真、善、美,可能会失去与周围人相处的信任、帮助与快乐。

亲情是大多数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家,既是生命的发源地,也是精神的起源处。每次回家都会和父亲聊及关于写作的心得体会,母亲则会早早准备一桌好菜,他们的言传身教是我笔下不竭的素材。女儿的出生同样带给我很多的灵感。女儿小的时候,总跟我说:“妈妈,我想做个坏孩子。”女儿呀,我知道,因为坏孩子的学习不必太好,坏孩子不用很讲礼貌,坏孩子可以不听从大人的这样那样的要求和规定。可是,尽管如此,我依然相信女儿是个好孩子,相信女儿的努力,相信女儿会有进步。现在女儿长大了很多,我很想跟她说:“女孩子不仅要懂得怎样穿衣服让自己更漂亮,更要努力学习使自己更有内涵,女孩应该从内到外都要是美的。”这本集子里也有女儿成长的影子,女儿极赞成我做自己喜欢的事。

此书还在筹备过程时,于活动之际曾与几位媒体界的大师碰面并聊及此事,他们不经意的鼓励极大地增加了我的信心。媒体的朋友大多敬业、执着、幽默,从他们身上我感觉到,人做得越纯粹,就越有一颗童心。见到他们,总能提醒我要赶紧地做好自己的文字。虽然我觉得无论文字还是编制,都还很粗陋,距离精致还很远,有着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安徽日报摄影部新闻主管等头衔的大胡子陈志勇却说:“不需要太精致。”仔细回味这句话,确有道理。所以,尽管集子里收录的文字不够精彩,尤其是早年间写的一些篇目,现在看来或生涩或单薄或啰嗦,我也仍然保留着当时的风格,未作修改,因为那时的我就是这个样子。

我算不上是个勤奋的人,可我庆幸不缺少鼓励。工作在偏僻的小县城的时候,孩子小被生活的琐碎弄得烦躁的时候,定了职称工作得到认可的时候,久不动笔不得静心写字的时候,朋友的鼓励就像一米阳光让我立刻灿烂,有了朋友的鼓励,才有这本书的问世。感谢我的亲人、我的师长、我的朋友!感谢生活!集团公司许部长百忙之中为我写序,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我为自己近些年的不够勤奋感到惭愧,为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感到汗颜。书稿在编印过程中,也得到不少朋友的帮助,在此不一一道明,只把“感谢”寄于心头。

四十是中年的坎。先生说我四十了还不开窍,因为我在端汤碗的时候还是会让汤汁泼出来烫着自己,偶尔炒菜时还是会在把菜倒入油锅的那会躲得老远,切土豆丝的时候还是可能会让手指受伤,可是我知道,生活已经教会了我很多。四十岁的我已不在意生活的状态是不是越来越轻闲舒适,而更期许一种从容、淡定的况味。

19世纪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索恩说过:幸福就像一只蝴蝶,当你追逐它时,它是难以到手的。但是,当你安静地坐下时,它却可能降落到你的身上。站在七楼的窗看日子,就是一种能让我安静下来的感觉,看列车从桥下呼啸而过,看平房变高楼,看天边风清云淡,看人们脚步匆匆,日子就这么过往着……

张志娟

2012年12月 浔城

返回目录上一篇下一篇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