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网首页|新闻|宣教|文化|文学|摄影|文明|多媒体|年鉴
欢迎您来到企业文化网!登录|注册

返回目录上一篇下一篇

【通讯类】观念变奏曲

——三处市政总公司总经理姚光荣访谈录

提起三处无锡市政总公司,“十年磨一剑”五字不觉跃上心头。十年来,公司一直没有指令性任务,凭着孜孜以求和不屈不挠的开拓精神,从最初的十几人小打小闹发展到今天颇具实力的综合安装施工队伍,十年完成建安产值1?6亿元,在全局一片“经营难”的呼声中,令人刮目相看。

一个午间休息时间,总公司总经理姚光荣同记者聊了起来。

记者:你好!随着京九全线的销号,生存危机成了全局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铁路没有大的项目上马之前,人们纷纷把目光转向外委市场。而你们立足无锡经营十年,当时的情况还能记起来吗?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姚光荣:你好!干好在建工程是最好的经营手段,这是我们的法宝。我们1987年刚进无锡干小湾里隧道时,十块钱一晚的旅馆也舍不得住,职工们都在山腰两棵树之间拴上吊床供片刻休息。山上没路,当时的三段党委书记郭军(现处党委书记)与大伙一起下山去扛材料、设备。没有自来水,就接山上流下来的水洗脸刷牙。无锡市市长有言在先:届时他将在山的一侧通过隧洞看太湖。我们要么打通隧道,要么打背包走人。我们岂能轻易放弃进入无锡市场的“准入证”?结果用不合情理的干劲在规定工期内完成了人家不尽合理的要求,拿到了一批后续工程。创业初期,我们就这样以工期取胜。在无锡水厂设备安装时,我们施工的管道每米误差仅0?8毫米,比设计允许误差2毫米精确了许多。站稳市场,我们又以质量取胜。在锡东水厂头部栈桥施工中,我们用钢管支架代替木支撑,替甲方节约成本几百万元,深受好评。这表明,在巩固扩大市场时,除保证工期质量外,我们还把甲方的效益考虑到了。与我们打了多年交道的市自来水公司领导说:“这支队伍能吃苦,守信誉,有实力,精打细算,选他们施工,放心!”

记者:听说你们与当地企业签订了联营合同,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姚光荣:不错,我们已与江苏省神马实业集团、无锡市政总公司等签订了联营合同。时至今日,地方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有些项目只有地方企业才能投标,我们与地方企业加强联合,一是优势互补,促进技术交流;二是对我们参与投标有利。

记者:在完全游离于铁路之外的地区开拓经营,既要适应市场,又要顾及到自己是带“铁”字的队伍,体制的冲突在所难免,你们是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的?

姚光荣:坚守在无锡是很困难,最大的难处就是体制的约束。作为一级党委,上级的文件、决策,我们当然要执行,这是不能讨价还价的。好在处里对这里的倾斜政策较多,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比如劳动人事制度,这里与处里其他单位不尽相同。材料人员在队里可以享受副队长待遇,外出联系业务可以“打的”报销,可以有权决定交往中的业务招待等;再比如对待传统的一些管理模式,我们不能全部当作“圣经”,爷爷如果把孙子的事都管了,还要我们干什么?

记者:你所说的,归根结底是个观念转变问题。观念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领导一人的事。职工在转变观念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姚光荣:我们在无锡十年奋斗的经历也就是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十年来,经营、竞争、效益等市场观念已深入人心。包括咱们工人,给我开车的司机梁金兵就是一个典型。开车之余,小梁非常爱学习,看的书包括工程技术、劳资、企业现状、建筑市场及各地风土人情等。小梁说,小车司机经常出入经营活动场合,与领导接触多。甲方领导通常问一些单位概况等,如回答不好,一个项目也许会因此而流失;倘若一个司机也能出口不凡,甲方对我们的实力便不敢小视,也为投标增加一点保险系数。还有,我们把工程分包到班组、到人头时,工人们都先计算一番再干,如果价低,他们首先去找甲方代表而不是找我们,这也是职工进入市场角色的一个表现。

记者:在经济发达地区闯荡,与地方职工相比,我们的职工收入较少,干的活又累,如何处理这方面的矛盾?

姚光荣:这看怎么比,与全局横向比较,职工们还是相当满意的,活得也很潇洒。我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首先受益的便是广大职工。1989年全处人均月奖8元,我们有个队人均月奖拿了998元。上面也来人调查,调查结果是职工一个月干了半年的话。按劳取酬,天经地义。工余时间,他们还不时包“的士”去唱歌跳舞,感受一下现代生活的气息,向都市文明靠拢。这就是尝到市场甜头的市政公司人,乐观豁达有个性。

记者:市场风云千变万化,企业、个人无时不面临着全新的考验。作为经理,你是如何理解和适应这种变化的?

姚光荣:万事总在变化,这很正常。不要以为出现了新情况就大惊小怪。我们经常调整自己,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牌子我们就打什么样牌子,需要何种产品我们就拿出这种产品。不变的是我们吃苦耐劳、勇打善拼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质量意识。我们的队伍人人能吃苦。大学生李爱华在工地干起活来比民工还积极,处党委书记到工地见他一身脏衣服还以为是民工。我想,作为领导,若不能与职工融为一体,就难以驾驭公司的全局。

记者:愈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竞争愈是激烈,管理者所担的风险便愈大。有没有考虑过个人的风险?

姚光荣:环境决定了我们的选择,适者生存是竞争法则,既然置身市场,就不怕竞争风险,不愿担风险的领导不是称职的领导。只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职工,我们就努力去做。心底无私天地宽,为企业着想,即使偶有失误也是正常的。不去想那么多,还是抓紧时间多做点事吧。

记者:公司扎根无锡十年,不俗的成绩让人激动,兴奋之余,有没有遗憾和不足?

姚光荣:我也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样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不足之处概括为:一是扩大再生产力度不够,投入不足;二是没有形成一块基地,客户不可能都到合肥、淮南谈合同,对经营不利,职工也缺少安全感和家的感觉;三是经营格局多建立在私人关系上,一旦有一方负责人变动,关系便化为乌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时间过得很快,办公室的电话铃声打断了我们的谈话。姚光荣处理新问题去了,但他的话语“市场总是大于企业的要求”、“是我们适应市场而不是市场来适应我们”引起了记者深深的思考,愿这番话对“找米下锅”的经营者来说,也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刊于1999年)

返回目录上一篇下一篇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