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网首页|新闻|宣教|文化|文学|摄影|文明|多媒体|年鉴
欢迎您来到企业文化网!登录|注册

返回目录上一篇下一篇

【通讯类】心灵世界充满爱

——记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六公司职工吴涛

人物检索:吴涛,男,1993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铁四局六公司医院主治医师。工作10年来,吴涛视患者为亲人,在尽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无论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并向困难家庭、失学儿童捐款10年不辍。吴涛先后获铁道部(注:现中国铁路总公司)“优秀青年志愿者”、“全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称号。2月27日,吴涛被授予全国企业系统唯一的“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称号。

2月23日,去北京出席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及团中央在京联合举行的“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前夕,吴涛去向六公司医院党支部书记杨光华辞行。当杨光华发现吴涛的裤腿上补着一块三角形的补丁时,善意地提醒道:“小吴啊,你这一上北京,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还代表中铁四局和国家企业大工委的形象呢。去买条新裤子吧。”吴涛低头看了看,不好意思地点头答应了。回头骑着那辆伴随他近10年的自行车上街买条新裤子,花了15元。

大学本科毕业,工作了10年,又是单身职工,单位效益在公司所在地的芜湖也算不错,父母都是退休教师,每月的退休金加起来有2000多元,按说,吴涛应不缺钱花。但吴涛坚持着自己近乎苛刻的生活方式,个中缘由值得探究。

故事几乎一模一样

对吴涛的最初了解来自3年前他获得“全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的事迹材料,记载了他乐于助人的故事。也许是采访过许多先进人物的原因,面对材料,笔者并未特别感动。但这次吴涛作为全国大型企业界的唯一志愿服务先进代表,笔者决定与吴涛进行一次“亲密接触”,以便探寻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

3月4日,笔者专程去芜湖六公司医院。吴涛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个不善言辞且拘谨的人。很难与记者想象中的“社会活动家”联系在一起。为了让吴涛打开话匣子,作为同龄人,记者与吴涛谈到了童年。果然,吴涛的话渐渐多了起来。他是安徽歙县人,从小就在大山里生活。小时候,吴涛曾与姐姐、弟弟一起生活在县城的外婆家里。可是,父母都是山村的老师,要到大山里教书,决定带一个孩子在身边。当时姐弟三人都不愿去,因为听说大山里的条件相当艰苦。最后,还是吴涛跟着父母一起住到山区。这一住就是10年。山里人淳朴、善良的性格也深深感染了吴涛。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每每看到拉板车上坡的人,吴涛总要上去推一把,因此附近许多拉板车的大叔大哥都成了吴涛的好朋友。

第二天,在六公司医院里听到了同事们一些有关吴涛的故事:

——有位中年妇女家境特别困难,院领导照顾她在医院干些打扫卫生的活,以便挣点钱补贴家用。看到这位妇女脸上沁出的汗珠,只要手头暂时没事,吴涛总是忍不住接过拖把干了起来。

——一位同事生了孩子,父母亲和爱人又不在身边,上夜班很不方便。这个同事找到吴涛,请他代为值一段时间夜班。吴涛二话没说,加上自己的夜班,每周四个夜班坚持了将近一年半时间。

——一名妇女坐在火车站出站口地上号啕大哭,原来,她家境十分困难,有关单位给开了特困证明,前几次车站免费让她上了车,但那次火车站工作人员要她补票,而她身上没钱。吴涛上前问明情况,掏钱替她买了票。

——一名叫盛业青的农民患严重的肺心病被送到六公司医院,当时病人家属东拼西凑筹到手的钱不足100元。而盛业青家只有一位老母亲,靠拾垃圾为生。病情耽误不起啊!心地善良的吴涛当即掏出500元作为盛业青的医药费,他又发动同事向盛业青捐款。盛业青出院后,所带药用完后,没有及时到医院来复诊,吴涛很不放心,骑车到10里外的盛业青家把药送去。一次,下雨天,农村的土路泥泞难行,吴涛从骑车到推车,最后扛着车子走。这一送就是大半年……

周继英、王建清、程树泉、韩志国、孙文德……吴涛的同事们历数着他曾经帮助过的人。他究竟帮助过多少人,的确难以说得清,吴涛也不愿说出他们的名字。吴涛说,他们本来就是困难群体,说出人家名字来会给人家增加思想负担。但同事们知道,吴涛还参加了救助母亲河行动、义务献血、为白血病患者捐款等活动,但所有的故事几乎一模一样,一件接着一件,一年接着一年。

“做这些事,你的出发点是什么?”记者问了一句不合时宜的话。

“我从未想怎么样怎么样,只是心太软。”吴涛并没有见怪,他说:“这次在北京开完会去长城开展公益性社区服务,劳动的路上,有人唱起了《心太软》,大家都说,这首歌颇能代表志愿者的心声,我也深有同感。”

解读贫穷和富有

六公司团委的同志介绍道,自1993年以来,吴涛和另一名同事一直坚持捐助失学儿童。起初的几年,大家都不知道这件事。1996年,这名同事移居香港,吴涛又接过这名同事资助的两名失学儿童的担子。然而,同时资助4名失学儿童,还参加了许多公益性的活动,吴涛渐渐地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他在单位发起了倡议,希望大家都来伸出友爱之手,这才泄露了“天机”。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尤其是在今天的社会,“做好事”被人们赋予丰富的想象。撇开其他因素不谈,做好事需要一定的投入。吴涛工作以来,工资收入毕竟是有限的,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无限的志愿服务之中去,的确勉为其难。

从1995年开始,吴涛兼起了卖奶粉的“第二职业”。上世纪90年代前后,六公司修建皖赣线时,工地附近有家上海援建的乳品厂,出产的乳品价廉物美,颇受六公司职工青睐。工程竣工后,不少职工对那家工厂生产的奶粉仍念念不忘。得知吴涛的家离这家乳品厂不远,起初同事们便托吴涛回家时给捎带些回来。后来,同事们有些过意不去,每袋奶粉加个块把钱辛苦费,这样仍比从商店购买便宜一些,且质量有保证。吴涛与乳品厂建立联系,以批发价批发奶粉,并向周边一些居民推销,这样可以为捐助失学儿童多筹些款项。于是,吴涛每次回家探亲时,返回单位都要背上几箱奶粉。再后来,他还从皖南山区捎带一些木耳、香菇等特产在单位附近推销。每每挣了一点钱,他就捐给一些慈善机构和部分失学儿童。今天,这样的故事仍在延续着。

当问及吴涛这些年捐助过多少孩子,他又一次拘束起来,只是低声说:“这都是很平常的事,没什么好说的。”他通过希望工程捐助失学儿童后,有一些慈善机构不时给他寄来贫困失学儿童的各种资料。看着这些资料,想到有那么多可怜的孩子渴求知识的目光,吴涛一次次心软了,力所能及地给他们提供资助。再后来,走村串户卖奶粉、推销山区土特产,想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就乐此不疲了。

吴涛帮助他人大方慷慨,自己生活却非常吝啬。工作至今,吴涛最值钱的财产是一部21寸的彩电,体面的衣服也就两三件夹克轮着穿。对于物质生活,吴涛实在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平时,吴涛的生活非常简朴,每月开销约150元,他很知足,甚至觉得有些奢侈。并进一步解释说:“现在很忙,没时间做饭,吃着食堂,要不还会节余点,一个月百把块也就够了。”到离公司机关四五公里外的芜湖市区办事,吴涛一般都是骑自行车去的,他觉得花1元钱的车费是浪费,除非有要紧事或天气状况极差的时候。

有一次,吴涛做得有些“过分”。那时,吴涛在透析病房值班。有位病人把吃不了的饭菜准备扔掉。吴涛觉得肾病又不传染,剩饭菜倒掉挺可惜的,于是就拿来吃掉了。为此,医院党支部书记杨光华批评了他:“医院是企业的窗口单位,你这样,病人会怎么想你?再说,这是对自己身体的不负责任。”但杨书记不知道,为了省钱,吴涛有几年未吃过晚饭,甚至不吃肉食。到菜场买菜,他专拣过季便宜的。

然而大部分患者都喜欢这个平易近人的大夫。去年10月,一名叫程树泉的患者中午呕吐不止,是吴涛放下饭盒为他擦拭呕吐物、打扫卫生的。晚上,程树泉想吃饭了,照顾他的亲人又不在身边。他对吴涛说:“吴大夫,我想吃东西了。”吴涛又冒雨替他买来消夜。当别人夸赞他是一名优秀的大夫时,吴涛虚心地说:“对待病人,所有的大夫都在用心诊治。我只不过态度更亲和一些。”

和许多人相比,吴涛的日子过得实在清贫,甚至非常拮据。然而,每每帮助了别人,吴涛心中都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因此在精神上,他又觉得十分富有。

大写的爱字最美丽

整个采访过程,吴涛的话都不是很多,但他说得最多的两句话却值得人回味:一句是“可能是我的心太软了”,另一句是“好事总得有人去做,为社会做些事我会觉得很开心”。平凡而充实的生活,吴涛觉得很有意义。

毕竟是34岁的大小伙子了,父母、亲人和单位的同事都劝吴涛也该花点心思找个女朋友成个家了。杨光华书记及医院的同事们不止一次语重心长地对吴涛说:“你资助别人,这无可厚非,但一定要量力而行。你还没有结婚,多花点时间和精力找个女朋友吧。”提起这,吴涛腼腆地低下了头:“我也找过,没遇到合适的。”据同事们透露,交女朋友时,吴涛的脑子反应显得有些“迟钝”,还是像平常一样不会轻易“浪费”一分钱,在女孩面前留下“抠门”的印象;一些交往过的女孩子听说他总是乐于助人,想到以后若成家要过日子,要抚养孩子,要维系家庭的各类开销,钦佩之余,都敬而远之。

在感情上屡屡受挫的吴涛不懂感情吗?不是,他把自己的情与爱都献给了一个个他力所能及帮助的人。他对他们充满了感情。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在医院,病人经抢救无效死亡也经常会遇到。每每想到一个个“走”了的人,吴涛都会眼角湿润。前几年,他在医院里为肾病患者做血透。哪一天该谁来做,他心中清清楚楚。一天上午,该轮到本单位患肾病的职工陈平森来做血透了,到了下午,仍不见人影。吴涛觉得不对劲,就去他家问个究竟。走到陈平森家住的平房前,敲门不见动静。他从后院翻了进去,见电视的声音还在响着,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可是还是没见陈平森的身影。刚准备回去时,发现陈平森趴在自家厕所的一张凳子上,吴涛心里一沉,赶忙走过去扶他起来,陈平森的身体已经僵硬。吴涛立即叫人一起送他去医院抢救,但为时已晚。在为陈平森治疗的过程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平时,他经常叮嘱陈平森戒掉烟酒。就在此前一天,吴涛还在通过同学,为陈平森联系更好一点的医疗条件。没想到,病魔无情地夺去了年仅38岁的陈平森的生命。在为陈平森办后事时,吴涛掏出身上仅有的50元钱,塞到陈平森爱人手中。

他还把爱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医疗卫生事业。吴涛所在的医院规定,值下午班和晚班的大夫上午可以休息,但只要有时间,吴涛通常上午是在医院度过的。他要观察病人病情,要学习,要做各种准备工作。在大学里,学中医专业的吴涛对西医同样挚爱,因此几乎学习了西医的全部课程。当医院领导要求他转至门诊看西医时,吴涛愉快地答应了,并不断钻研,工作很快得到同行的好评。吴涛说,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如不学习最新的医学知识,就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

吴涛用他那一颗滚烫的心和一腔炽热的情与爱,帮助许许多多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走出困境,渡过难关,扬起生活的风帆,点亮希望之光。一封封从四面八方寄来的信,由衷地表达着他们的感激之情。一位受资助的孩子写道:“善良的吴涛叔叔,您对我们穷困山区的儿童这样的关心和资助,真使人感动。在这几年中,您的资助使我们能在学校安心读书,我们心中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的感谢,让我们真诚地对您说一声:谢谢!”

(刊于2003年)

返回目录上一篇下一篇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