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网首页|新闻|宣教|文化|文学|摄影|文明|多媒体|年鉴
欢迎您来到企业文化网!登录|注册

返回目录上一篇下一篇

【通讯类】有苦有累有豪情

——记澜沧江悬索桥建设者

云南,雪域高原与热带雨林共存,高山深谷和阔坝平湖相间,26个民族在此和睦居住,孕育了悠久而又迷人的灿烂文化:有如诗如幻的香格里拉仙境、神秘莫测的怒江峡谷、雷霆万钧的虎跳涧、林深树密的野象谷。然而,要在劈山夺路呈咆哮急流之势的澜沧江上修建国内首座悬索桥的二公司建设者,三年来却无暇欣赏这里的自然景观,在山沟沟里已奋战了上千个日日夜夜。

干工程艰难,干澜沧江悬索桥苦上加难。第一难便是没有成熟的施工经验可借鉴。当项目经理孙世玉(前期)、韩永刚等第一次接触到大桥图纸时,听说的只是美国一座同类型大桥竣工后不到一年便风吹桥翻,从而导致了车毁人亡的重大悲剧。为此,韩永刚等找来的技术资料不下两千页,还与大桥局等合作伙伴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第二难则是无施工便道可走。进点后几个月了还与第一次看工地一样,坐汽车到离桥址二三十公里处已无路可行,只得从下游的漫湾水坝乘船逆行20多公里到达工地。后来,见不修便道就无法进行主桥施工,业主把到澜沧江桥工点的便道分成三个标段招标修建,投资1000多万元才得以拉通。

澜沧江桥的中标,靠的是局科研人员立志在此项技术上取得突破的决心。局副总工程师闫子才亲自挂帅成立了科技攻关小组。当进点最初遇到了百米桩基、百米墩台、空中猫道、缆索施工等技术难题而无成熟施工方案时,业主质疑能否按期完工。局专家组和韩永刚等现场管理者带领经理部的技术人员就是要争这口气:越是困难,越是要干好工程,从大的方面讲,为中铁四局提供业绩积累和施工技术积累;从个人方面说,一个工程技术人员能遇到这样的技术活,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在这里,生活条件的艰苦也是其他工点不曾遇到过的。经理部驻地山脚下就是浩浩荡荡的澜沧江。因下游就是漫湾水电站,澜沧江在此形成的库区江面碧波浩渺。但由于富含矿物质,这里的水不仅不能直接作为生活用水,连洗漱也不可用,经理部守着江水没水用的日子有两三个月。他们派人上山四处寻找水源,发现一眼泉水后与老乡洽谈,购买了泉水使用权,并买来水管引至经理部。因用水量太大,不久这眼泉水便干涸了,只得另寻水源。经理部工会主席朱海涛带人前后三次改移水管,投入4万多元,才基本解决了职工生活和施工生产用水难题。

守在澜沧江工地,另一种困难叫孤独。初到工地一看,满目青山绿水,但由于交通极为不便,几个月后,职工们便感慨“远看青山绿水,近看龇牙咧嘴;远看绿水青山,近看满脸雀斑”。虽然经理部安装了卫星天线,为每个队配备了彩电等娱乐设施,但数月与世隔绝的生活仍使员工的身心极为疲惫。有的人实在难以忍受,什么事没有也要请假去几十公里外的集镇上逛一天,感受一下外面的世界,回来后便心情舒畅了许多。

时间静静地流逝,年轻的小伙子渐渐成了大龄青年,不是他们不优秀,而是根本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去找对象。经理部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项目部领导为此曾两次专门去公司找人事部门,提出要几名没有对象的女生到工地。2003年夏,五六名刚出校门的女生来到澜沧江畔,为工地增添了一抹靓丽的风景。如今,她们都已在工地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澜沧江悬索桥成了他们的爱情丰碑。

建设者的付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元月5日,两索塔间380米的澜沧江悬索桥钢梁开始吊装,标志着大桥建设已成功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并进入尾声。与此同时,业主对这支队伍越来越刮目相看。凭着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质量意识,两公司又一举中标了合同价近亿元的二期工程,实现了区域滚动发展。

(刊于2005年)

返回目录上一篇下一篇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