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网首页|新闻|宣教|文化|文学|摄影|文明|多媒体|年鉴
欢迎您来到企业文化网!登录|注册

返回目录上一篇下一篇

【通讯类】决战高原

——献给集团公司西格线应急工程的将士们

5月28日下午6时,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和值得铭记的时刻,经过近8个月的奋战,特别是连续3昼夜的拼抢,西格铁路增建二线应急工程我集团公司管段正式开通了,标志着英勇顽强的中铁四局人,在与特殊困难的较量中,在与时间的赛跑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6天前,集团公司总经理戴和根再次亲临西(宁)格(尔木)铁路增建二线工地,深深地被西格将士拼搏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指示立即进行慰问和宣传。5月25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甘百先在西宁参加完青藏公司的“决战三十天、保西格开通”交班会后,连续奔波10个小时,马不停蹄地来到西格工地,与参战将士一起拼抢最后的几十个小时。在施工的关键时刻,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资宝成,副总经理吴成福也先后来工地督战并慰问将士。一个地处祖国大西北的工地,如此频繁地牵动集团公司的指挥中枢,在全集团相当罕见。

箭 在 弦 上

西格铁路应急工程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青藏铁路铺通后,铁道部(注:现中国铁路总公司,下同)向世人宣布,自7月1日起,开通北京、广州、上海、成都、西宁至拉萨的列车。进藏列车将通过西格线。去年10月才开工的增建二线应急工程一下子成了铁道部时下的头号重点工程。为了工程建设,铁道部把西宁到格尔木一直运行的客、货列车全部停运,集中全路优势力量拼抢西格,显示出决战的必胜信念。

集团公司承担西格线应急工程第四标段101?2公里(5月份新增30公里换轨)的线路施工任务,包括既有线路拆除71?82公里,新增路基土石方143万立方米,新建桥涵125座,人工正、站线铺轨86?85公里以及换轨等。在西格全线,我集团公司管段的条件最恶劣,交通最困难。

铁道部和青藏公司要求:6月5日之前,线路必须达到时速120公里的开通标准。青藏高原的冬季和即将临近的春节,给西格线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七分公司、八分公司迅速调集精锐力量前往西格工地。德令哈以西地区冬季的最低气温达零下30摄氏度,混凝土施工根本不具备条件。为了抢工期,集团公司西格指挥部投入500万元建起了两个巨大的暖棚,成了生产混凝土构件车间,打破了高原冬季休工的惯例。

4月29日至5月3日,铁道部领导乘火车从北京行至拉萨,对青藏铁路运营准备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在随后召开的青藏铁路客车试验总结会上,部领导明确要求:决战三十天,集中全路资源,搞好西格增建二线应急工程和完成既有线整治,确保“七一”开通,向建党85周年献礼。经过前期的艰苦努力,集团公司西格指挥部在工程临近尾声,本已胜利在望时,又接到青藏公司30公里的无缝线路换轨改造任务,要求5月28日全线达到时速80公里、运营时达到120公里的开通标准。

可以说,这是一项没有任何条件可讲的政治任务。铁道部规定,西格工程在全路质量信誉评价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铁道部的统一部署下,各铁路局的30多台大养设备陆续被调拨至西格工地,连哈尔滨、乌鲁木齐等铁路局的道碴也被千里迢迢调拨至西格。5月份一个月,铁道部成立了由部机关司、局等有关领导组成的西格铁路建设现场指挥所,青藏公司明确要求参战的工程总公司、建筑总公司领导和参战各集团公司领导,必须出席每旬逢5日和10日召开的交班会。对一个在建的项目来说,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跨越式发展的形势下,要想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困难再多,压力再大,也必须确保实现铁道部和青藏公司提出的奋斗目标。然而,到5月26日,兄弟单位施工的新增管段线下工程仍然未交出。短短3天,要完成30公里的拆除旧轨、换上每根500米长的无缝钢轨,并对无缝钢轨进行应力放散、锁定、焊接,紧张的决战气氛逼得人透不过气来,一场恶仗在柴达木盆地紧张地进行着……

山鹰飞不过去的地方

集团公司西格工指的驻地设在一个叫做“航垭”的小火车站,这里并没有常住人口。“航垭”蒙古语的意思是“山鹰飞不过去的地方”,方圆几十公里都没有水源。因高原没有绿色植被和缺氧,连煮面条都要用高压锅烹煮。员工从内地刚到此,走路稍快些都气喘得像拉风箱。在这里施工,工期又如此之紧,难度不言而喻。

集团公司管段全部处于风口地带,是全线五个标段中环境最为艰苦的地方,距公路最近距离达20公里。附近几乎没有居民。除了骆驼刺,见不到任何植被。菜品和生活用品要到140公里外的德令哈市去购买。

山鹰虽然飞不过去,但筑路人在这里顽强地生存并紧张地工作着。血压110—190mmHg的指挥长张国宝是工地上压力最大的人,他亲自参与了决战的每一场战役。去年10月1日,青藏铁路公司建管所下达开工令,同在这一天,“中铁四局西格二线应急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10月2日,工程正式开工。在短短的5天时间内,张国宝在班子成员的配合下,便组织了346台套机械设备和1220名作业工人,在71公里管段路基全面掀起施工高潮,首战取得开门红,受到青藏公司的高度评价。与其他标段领导住在城里相比,“中铁四局的指挥长竟然住在施工现场”,被青藏公司领导交口称赞。张国宝说:“我也可以住在宾馆里,每天通过电话指挥工作,但光听汇报怎么行?”由于每天都奔波在线路上,张国宝原本95千克的体重降至80千克,血压升至高压200mmHg、低压150mmHg。经常是忙完工作上床休息时,才发现自己不能平卧,一旦平卧,就会感觉到胸闷、头晕,只好在床上坐一夜。

八分公司分管施工生产的副总经理刘志远也不比张国宝轻松多少。今年3月份,他和公司总经理杨圣华、党委书记李以文一起坚守在工地20多天,率领员工昼夜施工,提前完成了80多公里的正、站线人工铺轨任务。5月初,新增工程任务确定后,他再次来到西格线,每天在工地时间平均超过18个小时,实在饿了就吃几块饼干充饥。瘦弱的刘志远身体里似乎蕴藏着无尽的能量。5月中下旬,刘志远在工地创造了连续5昼夜每天只休息两小时的又一项西格纪录。当问起这件事时,他只是淡淡地笑笑:“八分公司换了谁到这都会这么干,我们是代表着中铁四局,责任感使然吧”。

缺水多风沙的日子

在西格工点,从指挥部到普通员工,没有人穿着干净的衣服,大部分员工头发偏长且杂乱。他们看上去蓬首垢面,却蕴含着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是他们在广袤的西北大地坚持并撑起了集团公司的荣誉旗帜。他们是全集团最可爱的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并不是西格将士不爱美,实在条件太艰苦。这里方圆几十公里没有水,见不到一户人家,当然也没条件理发,工作日程细化到每分钟,因而他们更没有时间洗衣修面。此时,若问起西格将士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可能大部分人都会这么回答:痛快地洗一洗,再睡上一个好觉。

水在这里奇缺。工指的生产、生活用水全部要用水罐车,从几十公里外的地方去等待一股山泉涌出,抽出装车,再拉走。结构物施工高峰期,工指租用了18台水罐车,不停地向沿线供水。

5月22日,八分公司西格项目经理部党工委书记乔正杰时隔一个多月决定“奢侈”一把——在宿舍洗一次头。他原计划用半盆水只洗一次,结果盆底是厚厚一层沙子。即便这样,他也没有立即把水倒掉,而是稍稍澄清了一下,把上面的水倒到另一个盆里。在西格,大家都像乔正杰这样惜水如金,洗脸水用过留着洗手,再洗抹布,再洗拖把。不少员工的饭碗好几天都不洗,一来没时间,二来是为了省点水。两个经理部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这样,把洗脸水倒到一个大桶里储存起来。绝大多数员工一个月洗不上一次澡,因为只有在经理部有车前往德令哈市办事时,才可以搭上便车前往洗个澡。七分公司西格经理部物资主任陈元新告诉记者:他和同事到德令哈洗了一次澡,请了个搓澡工,一搓就搓出一卷卷污垢来,说出来挺不好意思的。搓澡工一看乐了:我猜你们肯定是修铁路的。

无水的结果是风沙肆虐。航垭和饮马峡都是西格线中部很不起眼的小地方,这里没有常住人口,海拔3400多米,地处柴达木盆地的风口地带。每年只刮一场大风,那就是从年头刮到年尾。狂风席卷着沙尘,无孔不入。员工住的简易房和帐篷里,一起床大家都把被褥卷起来。如果不卷,不一会,上面便是厚厚一层细沙。风力大多在七八级以上,一刮起来,能见度不到3米。员工们只能戴着头套仅露出两只眼睛,在漫天飞舞的狂沙中工作。即便如此,下班后发现满嘴都是沙粒,鼻孔是沙粒,连耳朵里也是沙粒。春节刚过,八分公司从内地组织百名作业队伍员工来到西格工地,结果上班的第一天,就跑了80人,给再多的钱也不干。

几乎每天下午到傍晚都是大风逞威的时候。员工们说,大风简直让人难以忍受。工地上有临时建成的旱厕,但上厕所得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因为冬季的寒风像刀子,割得人浑身刺痛,如果猛地一阵风吹来,猝不及防会让粪坑里的污物刮得满身都是。

决 战 决 胜

按照铁道部领导的部署,非常紧迫的工期一再被提前。决战的时刻就在5月。

在铁道部拉萨会议尚未散会之际,戴和根就通过电话告诉张国宝,铁道部决定决战30天,原计划6月中旬开通的西格段线路,将提前至5月底开通。

对集团公司西格工指来说,经过前期的拼抢,4月19日,管段铺轨提前20天到达终点,在全线5家施工单位中率先完成铺轨任务;4月25日,拨接开通了饮马峡至红铁山区间,再次成为全线率先开通正线无缝线路的单位;同时,大部分的工作已近尾声,再抢一抢,应该问题不是很大。但张国宝和副指挥长刘俊就乐观不起来,再次新增的7座涵渠的决定刚下达不久,新增的30公里换轨任务又压了过来。要命的是,换轨要到20日以后,工期又被青藏公司从5月底再次提前到5月28日。此时,万金难买一日时间。

5月份以来,西格线上的230名管理人员和4700名作业人员都在加速与时间赛跑。白班人员天亮出发,天黑收工,饭在现场吃,会在现场开,觉在现场睡。5月5日至14日,新增的7座既有线框架桥涵顺利竣工。从开工到全部完成,满打满算仅用了9天时间,创造了神奇的“西格速度”。

现场领工员不够用,八分公司从机关科室抽调14名干部,由副总经理刘志远和纪委书记程双喜带队,火速增援西格。最为艰难的还要算新增的换轨任务。张国宝、刘志远、刘俊等心里火烧火燎的,但兄弟单位施工的线路一直交不出来。有劲无处使,被后面工期紧逼着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从26日傍晚起,甘百先、张国宝、刘志远、程双喜、刘俊等率领参战人员数千人,在新增的30公里线路上展开了最后的决战。所有参加者都已劳累了十几个小时,大家几乎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但开通的日期并没因此而推迟,别无选择,只有连续作战!

荒漠腹地白天紫外线特强,但夜晚气温便骤然降至零下3至4摄氏度。半夜时分,大家都劝甘百先回到指挥部简易驻地休息一小会,甘百先执意不肯。一夜间,9公里的线路旧轨被拆除,500米的长轨被一根根拨到路基既定位置,接着数以万套的扣件被装上,再做应力放散、锁定和焊接。应力放散、锁定只能在晚上进行,白天温度高于标准温度,容易造成质量通病。每天晚上,八分公司西格经理部都由项目党工委书记乔正杰带队组织应力放散和锁定施工。

工地上数百盏矿灯,闪烁在空旷的戈壁上,与天空的星星交相辉映。人的生理是有限度的,到了晚上,受高原反应影响,走在路基上几乎都难以站稳,劳累了一天的员工们随便倒在路基上便可睡着,但每一个人都在挑战极限。自己的员工还好动员,可协作队伍员工宁愿不挣钱也要休息。经理部按两倍甚至三倍的工资,希望他们一道攻克难关。财务人员提着几十万元现金在工地,完成任务当场兑现。即便这样,协作队伍员工宁愿不挣钱也要休息。

极度的疲惫,加之高原反应,不少员工虽然在工地挺着,但工作效率低多了。心里着急的刘志远刚想发火让大家振作一点,一抬头看到面前的工人鼻孔里流着血,心中一阵酸楚,刚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大家都不容易啊!

因新增的换轨技术标准不一样,焊轨机和焊剂从附近地区根本买不着。求救电话打到八分公司。公司总经理杨圣华迅速派遣公司机物部副部长胡建军飞往北京采购,同时要求两昼夜时间内必须从北京赶到工地。想通过飞机托运,机场方面没有答应。胡建军联系了车辆专程送往工地,但一听说目的地是青藏高原,原定仅用一辆车5000元的运费,被要价至两辆车40000元的运费,司机还是非常犹豫。在胡建军不停地催促下,车辆终于发出来了。考虑到到西宁以后,北京来的司机路不熟,离工地还有近千公里,八分公司西格经理部项目经理管新权立即派出两辆皮卡车去西宁接车,确保焊机、焊剂以最快的速度运达现场。

决战时刻,甘百先、张国宝、刘志远、刘俊等与大家一起在工地上,三个昼夜没有合眼。

幸福的感觉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驻指挥部的青藏公司安全监察大队大队长苏维利用这句话来形象地概括中铁四局员工吃苦耐劳、敢打善拼的工作作风。西格人用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内涵。

七分公司的工地上有两对夫妻:沈志和薛建美,王平和王淑芳。沈志是指挥部的总工程师,薛建美是经营部长。他们的孩子在未满一周岁的时候就丢给了远在湖南的姥爷、姥姥,如今孩子已一岁半了。小两口在工地待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夫妻俩都是大忙人。全线负责验工计价工作的就薛建美一人,偏偏她又是个非常较真的人,因此非常忙。沈志负责全线的技术管理工作,在几十公里线路上奔波了不知多少个来回,同时他还负责公司沟海项目的变更、调概清算工作。说起孩子最近发烧,烧得满嘴是水泡,沈志心痛得眼泪夺眶而出。但好在两口子在一起,比起其他人,他们已经觉得够幸福了。

能吃碗方便面是幸福,能吃碗米饭赛过年。道碴厂厂长王平说起吃来深有感触。经理部就王平一人长驻道碴厂,伙伴队伍都是北方人,一日三餐的面食,让王平大倒胃口,第一周几乎没有吃什么。为了工作,后来他强迫自己去吃,但还是很不习惯,不到3个月,体重猛降15公斤多。道碴厂离指挥部30多公里,除非到德令哈申请炸药,否则王平根本没有机会离开道碴厂一步。到了指挥部才能见到在工程部工作的妻子王淑芳一面,又可以在食堂吃上一顿米饭。此时,王平的美劲啊,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副指挥长刘俊是在工地坚持时间最长的人,高原强烈的紫外线晒得他像“包公”一样。就在拼抢的关键时期,正在大学读书的宝贝独生女儿不慎踝关节骨折,妻子在二公司的一个项目负责验工计价实在走不开。刘俊想请假几天去安排女儿治疗,张国宝斩钉截铁地对他说:“工地上任何人都可以请假,唯独你刘俊不可以!”后来,张国宝安排后方公司的一名大夫陪同刘俊女儿前去治疗。对刘俊来说,工程早日完工,能陪着女儿一天便是幸福。

乔正杰动情地说,这里的每一名员工都是好样的。项目部员工刘启祥的母亲5月份病逝,一时回不了家的刘启祥一个人跑到附近的山头上对着家乡的方向跪着,放声大哭,为自己不能尽孝自责不已。

对于西格将士们来说,能按时上下班是幸福,能一个月洗一次澡是幸福,能和家人一起待上一天是幸福,能热乎乎吃上一碗方便面也是幸福!

这天夜晚,风沙停了,七分公司西格经理部物资主任陈元新来到了一株骆驼刺前站定,抬眼望去,一轮皎洁的月亮格外透亮,他在心中默默地说:“我们没有给单位丢脸,作为中铁四局人,我们倍感自豪。”

(刊于2006年)
 

返回目录上一篇下一篇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43号